库存分析(Inventory Analysis)
是物流特定分析中的一个项目。它集中于分析库存绩效和生产率。分析时应考虑有关的货物销售量和库存周转量,并在ABC的基础上完成。如使用递减次序列出十项销售和库存的商品种类,物流经理即可迅速地确定对运输和库存水平较有影响的产品种类。
物流系统设计(Logistics System Design)是指经过系统分析,完成物流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体系的构想,形成物流系统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的过程。物流系统组织设计是技术设计的前提,它确定了技术设计的纲领和基本要求
共同配送(Common Delivery)
是指为提高物流效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由许多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的配送。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有两种运作形式:⑴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和货物数量,全面进行配送;⑵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载于同一辆车上,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或者运到多家用户联合设立的配送货物接收点上。这种配送有利于节省运力和提高运输车辆的货物满载率。
物流准确位置(Logistics Accurate Location)
是指进入物流中的货物的流动路线、停留时间、场所地点等各种信息,通过电子地图让生产商或货主、运输企业和货物接收人等消费者及时准确地得以掌握和了解。在海运物流领域内,由于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广泛应用,确定掌握货物位置和流动路线的问题已基本解决。需要解决陆路物流过程中货物的流动路线和位置。采用这种能明显提高效率的电子技术是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联动战略(Coupled Strategy)
是虚拟经营物流产业的战略之一。指物流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制订行规行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实行行业自律,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物流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行为主体数量和服务能力的增加,物流市场的竞争十分剧烈,实施联动战略,是避免在物流市场中恶性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
个案完成率:(Case Fill Rate)
是物流服务层次中的指标之一。指按需装运的订货个案数或单位数的百分比。如个案完成率是百分之九十五,表示一百个订货个案中,平均有九十五个个案订货可以利用储备完成。剩馀的五个订货个案,将有可能成为延期交货或被取消。
配送资源计划(Distribution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DRPⅡ”
是指在流通领域中配置物资资源的技术,它能够实现流通领域内物流资源按照时间、数量的需求计划和需求到位,但不适用于生产领域。如果一个企业既搞生产,又搞流通,则就要运用物流资源计划(LRP)。
发送中心(Despatching Centre)
是指从供应者那里接受种类多、数量大的物品,通过转运、分票、保管、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按照顾客的要求整理货物,并能迅速、准确和廉价地进行发送的设施。多数制造商、批发商、百货商店等都在消费地附近设置发送中心,以它为中心,使发送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发送中心具有如下优点:
(1)节省运输费用;
(2)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
(3)商物分离的实施;
(4)废除了交叉运输。
配送中心配送:(Delivery of Distribution Centers)
指配送活动的组织者是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专门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流通企业,经营规模较大,其设施和工艺结构是根据配送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专门设计和设置的,故专业化、现代化程度高,设施和设备比较齐全,货物配送能力强,不仅可以远距离配送,还可以进行多品种货物配送,不仅可以配送工业企业的原材料,还可以承担向批发商进行补充性货物配送。这种配送是工业发达国家货物配送的主要形式,是配送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必须配置很多的先进设备和设施,故投资大,在实施配送初期,难以推广这种配送形式。
配送多样化(Diversific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Delivery)
为了提高货物配送数量,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物流合理化措施。近代配送一个明显的发展是在配送的各自领域内,实现优化配送的方式,以扩大配送数量。如日本把三十公斤以下的货物,以[宅急便](即快件)方式配送,还有小批量快递系统、托盘配送系统和复往配送系统等多样化配送。
耗尽时间法(Depletion Time Method)
是成批生产方式的物流计划方法之一。指生产作业计划中已安排的产品生产时间,加上库存中已有产品足以满足用户对一组产品在时间和数量方面的要求,本法可用来安排使用同种设备的一组不同产品的生产,用耗尽时间法安排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能力平衡。
配套配送(Corollary Delivery)
是按照生产企业或建设单位的要求,将其所需要的多种物资配备齐全后,直接运送到生产厂或建设工地的一种配送形式。它有利于生产企业专心致力于生产和建设单位加快施工进度。
联体战略(Conjoined Strategy)
又称前后一体化战略。货代公司对物流产业的虚拟化经营就是一种联体战略,但这种物流共同体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上还缺乏固有的机制,这里的前后一体化实质是货代企业变物流产业的虚拟化经营为实体化经营,逐步实现自己作为独立物流产业所具有的合理的基础设施货源配置,取得更强劲的市场主导地位。
●企业物流
一、企业物流的概念
关于企业物流的内涵及范畴,可理解为企业物流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企业系统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人--转换--产出,对于生产类型的企业来讲,是原材料、燃料、人力、资本等的投入,经过制造或加工使之转换为产品或服务;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讲则是设备、人力、管理和运营,转换为对用户的服务。物流活动便是伴随着企业的投人--转换--产出而发生的。相对于投入的是企业外供应或企业外输入物流,相对于转换的是企业内生产物流或企业内转换物流,相对于产出的是企业外销售物流或企业外服务物流。
十一五”特别是**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着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3年达到197.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物流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增长到2013年的2890**,年均增长6.2%,详见前瞻《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服务能力显着提升。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显着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物流装备和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迅速推广。
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截至201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0.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35.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5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59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1.02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01个,其中沿海港口1607个、内河港口394个;全国民用运输机场193个。2012年全国营业性库房面积约13亿平方米,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754个。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制定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配套措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日趋完善,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强,物流科技、学术理论研究及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
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是,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主要表现为:一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8%,**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也显着**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二是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企业自营物流比重高,物流企业规模小,先进技术难以推广,物流标准难以统一,迂回运输、资源浪费的问题**。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四是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